南城正阳门大街与猪市口大街的胡同里,李仪握着巴掌大镜子收拾着自己的仪容,一旁的偏房里的李秀英也在收拾,他们父女都认为今天朱延平得胜归来,会来登门拜访。
整个正阳门大街,一片拥挤。有专心等待要目睹大明骁将姿颜的,也有纯粹路人被五城兵马使司封锁,不得不堵在那里的。
朱延平没有用顺天府提供的刽子手,而是让五百甲士行刑,导致这批人只能留在城外永定门大营洗漱,无法跟着他招摇过市,接受京师万民的瞩目、喝彩。
四匹雄健战马齐驱,铁甲战车上两杆大纛抖着,朱延平金甲白袍,佩戴面甲安稳坐在大椅上,右臂举着,对着呼喊‘将军凯旋’的民众挥手致意。
一个月的时间,大冷的天,他的府邸已经被修建好,连排水暗沟之类的都挖好了,甚至还移栽了百株腊梅。
皇城北安门这边本就是一片林地,靠近稻田浅湖,论面积这块稻田湖大约有一半太液池大小。对原有的林地进行梳理,三千多军士,五百多工匠,材料供应齐全,一月的时间足以在冻土上,为朱延平修建了一座三进出院落。
院落没有正对着北安门鼓楼大街,而是诡异的向西修建大门,对着一片冰封的稻田湖。
南北两个二进出偏院,足够住下朱延平的五百甲士。府院完工,外面依旧热火朝天干着,修整更多的平地作为演武场,还有一排排马圈即将完工。
院中,留守家丁的家眷们一片忙碌,处处张挂红灯笼,收拾着一盆盆的食材。
阿杏在内院灶房里,也在剁着菜馅儿,一旁寇青桐和面,准备包饺子。
院中,朱延平的堂兄朱二郎,排行第四,比朱延平大一岁,堂兄排行里朱延平第五。这位有了新名字,宫里赐下的,叫做朱宗楚。
外罩大红麒麟赐服,戴着大帽在院中指手画脚,调度着府中人员,处处布置着。
朱延平因军功获得萌官,萌子弟一人为国子监监生。萌官的监生与捐钱捐马换来的监生,份量是不一样的。国子监监生有做官的资格,也要经过选拔排序,无数人等着呢。萌官的监生,排在前头,更容易获得官职。
他必须表现的好一点,他亲哥哥与朱延平关系更好,而他嫂子更是对朱延平如亲弟。朱延平握着这个国子监监生的名额,给大堂兄,兄弟有序,他朱宗楚也说不了什么。
过正阳门就是大明门,大明门仿佛一个突出部,高高宫墙两侧东边的宗人府、吏部、户部、礼部,再东一排是兵部、工部、鸿胪寺、钦天监、及翰林院。
宫墙西侧则是五军都督府中军、左军、右军、前军大堂府院,第二排是后军、太常寺、通政使司和行人司。
可见,在布局上五军都督府在最初的地位,是和六部齐驱的,而中军都督府甚至与宗人府差不多地位。将兵与祀同高的思想,完完整整的体现出来。
各衙门的主官,六部、都察院是正二品,除了废除的丞相中书省外,只有宗人府和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是正一品!
过正阳门,终于是清静了一些,朱延平下车与同行的兵部侍郎李邦华去兵部述职。至于他镇虏卫挂靠的中军都督府,就是个摆设,去一封公函写明伤亡、诸人战功就完事了。
兵部大堂,刚刚加官太子太师的崔景荣坐在主位,一旁魏忠贤拿着小勺,给笼中鸟雀喂着细碎谷粒,眼眉带笑,嘟着嘴吹吹口哨,逗着雀儿。
一声声口哨,在崔景荣听来,权当是飞禽在叫唤,闭着眼睛静静等着。
十月份发生了不少事情,内阁中首辅韩爌加少保衔,叙文勋左柱国,敕令家乡建牌坊表功,载誉致仕,打发回山西晋南平阳府蒲州老家去了。次辅朱国桢成为首辅,顾秉谦顺势成为次辅。
韩爌如今六十岁,还能再干二十年,可形势如此。东林中叶向高处事公允,能服众。韩爌这个不是东林人的东林人,做事也是公允的,他这一走,已经宣告了朝中胜败。
原来跟着叶向高一起退出内阁的魏广微重新入阁,三名阁老的排序里,成基命压住魏广微这个魏忠贤的老乡一头,崔景荣继续在内阁排序中垫底。
老魏这段时间心情真的非常好,这个人要说怕,就怕天启一个人。也害怕那些挥舞刀子的人,至于文人他压根儿不放在眼里。
当年杀人后流亡宣大塞外,那河套的好汉威风他也见识过,他的出身和阅历,根本想不通杨肇基的什么骄兵之计,他只相信自己看到的,那就是朱延平能打,非常的能打,将他眼中那些河套好汉像赶羊一样驱赶,宰起来跟宰鸡似的。
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,请退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