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上喻,锦衣卫千户朱延平忠贞体国,勇于任事。输良马二百匹于太仆寺……”
高台上,曹少钦先念升赏朱延平的诏书,其次才是顺手帮兵部念了部文。
给朱延平赏赐的名义是他捐了二百匹良马给太仆寺,按规矩这么多马匹可以给个监生名额,并给个七八品不拿工资的散职就能打发了。
可朱延平已经有了监生身份,还有一个校尉级别武散阶,而且出塞利润朱延平让出去三四万两,还帮天启出了一口怨气,这赏赐就有了说法。
于是,朱延平现在武散阶是从四品宣武将军,武勋正五品骁骑尉,由世袭锦衣卫千户转升镇虏卫指挥使,妥妥的正三品。
这种连官服都不配发的正三品武职,也这么容易挂到脑袋上,可想而知这个正三品武职的水份有多么的大。
武散阶和武勋交替,代表资历和功勋,与架空的卫所体制职位组合在一起,有一种军衔的作用。文官也有文散阶和文勋。
文武散阶顶级从一品和正一品,都是荣禄、特进荣禄及光禄大夫。
文武勋,正一品都是左、右柱国,从一品是柱国。
其中,武散阶简单划分来说,正二品由低到高是初授骠骑将军,升授金吾将军,加授龙虎将军;从二品是初授镇国将军,升授定国将军,加授奉国将军。下面依次就是正三品三昭将军、从三品三远将军、正四品三威将军、从四品到从五品是武字将军号六副,正六品及以下则是二信、二忠校尉。
这些将军号只表示荣誉和资历,不像四征四镇或讨虏平贼这样有明确职责的将军号,越少不轻易送出去的将军号,越是珍贵。
一个武将,最得意事情除了军功封侯或马踏敌都外,就是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将军号。就像横野将军会让人想到徐晃,翊军将军会想到赵云,或白马将军公孙瓒。天策上将李世民,或者千牛卫大将军李元芳及上将潘凤之类什么的……
隋朝的将军号最为泛滥,十威十明十壮十昭等等,多的让人看了迷糊。
如今功勋不显,虽然重军功,重的是军功带来的资历,而不是功勋本身。文武散阶及文武勋,只能做一个资历的参考,失去了地位的体现。
文武散阶可以看作升官任职的资历标准,那文武勋就重要多了。大明朝册封的侯伯,除了靠女儿的皇戚之外,文武大臣想要封伯封侯,除了立下大功外,前置要求就是文武勋要达到左柱国。
如果是同为正一品的右柱国,抱歉,会升为左柱国,再给不少的赏赐,比如萌子弟为官,给锦衣卫世袭军职或监生名额。之前的赵彦,就是这种情况。
朱延平想要获得爵位,武勋方面要早作准备。以后立功了可以少其他赏赐,专门提升武勋。别说这都是朝廷决定的,各种赏赐朝廷在推敲的时候,都会考虑受赏之人的态度。
毕竟每个人都是有关系网的,自己不在京,京中的后台会帮忙争取,或转达意见。
相对于朱延平收获,张榜就得到了五十两雪花银赏赐,萌子侄一人为锦衣卫世袭校尉。
没错,张榜就捞到了这么点东西,仅仅是个锦衣卫最底层的位置。这就是背景和人脉的重要性,这种例子实在是太多了。
卫所制再衰落,那也是军官世袭。
张榜也是灵山卫世袭千户,可这是从他们祖父那一辈才从民户投军,立下军功后赏赐的世袭千户身份。可朱延平祖上打明初开始就是军户,哪怕一直军户,不算鲁衍孟、崔景荣、成基命带来的加成,传统的卫所世袭军官们,认可朱延平的倾向也是多于张榜。
五军都督府管事的文官担任的都督府佥事,可都督们也是能说话的,只是没有决定权。
说白了,军户们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后代,祖先们都是抗元的义士,香火情一直在。他们反对文官剥夺五军都督府的职权,反对兵部总摄军事,也反对民户从军。
至于袁枢,则什么赏赐都没有,因为袁枢不要。他哪怕有个一官半职,只要步入朝廷的体系内,立马就会戴上东林的帽子。
还有陈雄这个锦衣卫总旗,因为范永麟这样的重要人物自尽,但也有苦功,升了个百户。
在场的军士,一律编入镇虏卫为军户,镇虏卫从大同东路天成卫改迁到河间府沧州东八十里筑镇虏卫城。
至于原来的镇虏卫世袭军官、军户、军余们,则继续待在天成卫,依旧挂着镇虏卫名头,多设置一个卫佥事,如镇海卫的卫佥事陈世清一样。
唔,原来的镇海卫就是这么搞的,从太仓
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,请退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