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繁体版
关灯
护眼
第130章 晋商
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

    六月二十二,朱延平启程前往宣府镇,连夜行进。

    和孙海的长谈,他已经熄了穿针引线促成边塞联合霸占商路的心思。因为太危险,也没好处。

    他根基实在是太浅了,人脉只是依靠鲁衍孟的关系而延伸出的,这件事情厂卫本就有头绪,不需要他费神费心。

    他的年纪,也不该强出头,待在大人物的羽翼下面静静成长就好,说白了,他还没有资格去穿针引线。

    而且孙海给他算了一笔帐,让他清楚的意识到这件事情他投入的越积极,得到的好处就越少。凭着五百敢打敢冲的家丁,以及一身过人的武技,还有他背后的鲁衍孟、崔景荣,他只要参与进来,自然就有好处。

    而挑头联合各方,为了满足各方的需求,他就要牺牲自己的那份利益。他的那份利益可不少,鲁衍孟不会要这些东西,可以施加影响力,却不会掺合进来并分润好处。

    崔景荣也是如此,有自己的家业,固然塞外商路的利润不菲,可还没到让崔景荣折腰的地步。换言之,这两人会施加影响力,促成厂卫完成联合。

    但不会要好处,自己不要,也不会让门人子弟去要。而朱延平已经参与进来,鲁衍孟和崔景荣只要默许,那就是对厂卫的支持。厂卫计情分,会把他们的好处分到朱延平头上。

    这就是一场人情买卖,厂卫欠鲁衍孟、崔景荣的发到朱延平身上,朱延平只需要记挂鲁衍孟的人情就好。

    朱延平也不是很了解其中的关窍,他只觉得孙海分析的有道理,而且他也不想再抛头露面,他只想发展自己的根基。

    该冲的时候就该冲,能坐在背后捞钱收好处那还冲个什么劲儿?

    从孙海的举动上来说,他发现魏忠贤这边也不是铁板一块,起码自己、刘行孝、孙海、和刘时敏是一条线上的,与魏忠贤不是一条船上的。

    这不是一条贼船,而是一支战船队伍,当首的是魏忠贤的船,后面还跟着刘时敏的船,锦衣卫的船,文官们的船,勋戚们的船。

    而塞外,晋商们的反击开始了,导致满载而归的商队只能从张家口入塞,此时河套四十二部已经乱了,有的部落不顾一切劫掠着,他们想要招安,头领部众以边塞汉民和归化蒙古人为主。

    另一部分占了大多数,绞杀塞外不安分的队伍,他们正在绥靖、努力恢复塞外的秩序,企图达到之前的形势。因为河套附近的延绥镇磨刀霍霍,杨肇基给了河套贼很大的压力,所以这部分河套部落派出去的骑军兵力没有绝对优势,这就造成塞外混杀的两方实力相差不大,战局格外惨烈。

    而大同城,孙海一道道的招安文书盖着杨国栋的大印,将欲图归附的马贼招安洗白。至于杨国栋,和东路参将麻承宣一起被被厂卫的人招待。

    杨国栋是魏忠贤的义子,麻承宣背后是西北将门,可这两个人态度却是倾向晋商的。麻家与晋商合作密切,杨国栋本人就是山西人,家族本来就是晋商一员。

    在厂卫大计面前,杨国栋哪怕是魏忠贤的义子,也要摆正自己的态度。整个大同牵连太广,大同本来就是晋北,夺取塞外商路,大同就是重中之重。

    崔景荣依旧兼职宣大总督,以兵部左侍郎坐堂兵部,执掌北兵。兵部有两个,北京一个南京一个,哪怕有好几个外放的兵部尚书,兵部坐堂大臣,执掌天下兵马的只有南北各一个。

    崔景荣开始了对宣大的全面清洗,能让崔景荣主动动手清洗,对老魏来说一个杨国栋算什么?

    晋商大本营有两个,一个太原,代表的是老一代晋商团体,新一代在平遥县,以范家为首是新崛起的一代。此外还有晋北以皮货生意为主的晋北商团,晋南平阳府以盐业为主的晋南蒲州商团。

    这些商团以宗族姻亲为脉络,彼此错综复杂组成了庞大的晋商,除了东南的海运、两淮的盐业不好插手外,没有什么他们干不了的。

    这是一场朝廷与晋商的博弈,本来这种朝野争夺财路的事情,各方商团会同气连枝。可徽商、广商乃至是晋商背后的秦商都干看着,不是朝廷给了他们好处,而是晋商实在是太庞大了。

    越庞大的商团,所要生存就需要更多的财路供养自身。所以新一代的平遥晋商开始走私,靠走私违禁物资起家,暴利又吸引其他晋商参与。无关良心,不参与就会被抛弃。

    每个商团,不论天南地北都是宗族化的,说的简单一点股份握在各房各支手里,家主只是一个总掌柜。每年各房投钱进来,年底拿分红。如果总掌柜挣不来大家想要的利润,他们就会抛弃这个领头的,换一个能来钱的上去。
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,请退出

返回目录

若图片章节不正常,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(支持最新25章报错)

若章节正常,请不要点击报错,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

来源4:999wx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