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繁体版
关灯
护眼
流传至今的古老摇滚乐
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
  韩城秧歌俗称“唱秧歌”,是一种融民歌、说唱、舞蹈为一体、并向戏曲衍化且初具戏曲雏形的演唱形式,也是一种古代摇滚乐的表演形式,它与“渭华秧歌”、“洛川秧歌”等,均属两、三个演员表演的秧歌小歌舞。

  起源:后唐宫廷兴起,清朝时鼎盛

  韩城秧歌的起源有三种说法:

  一说源于后唐宫廷,如秧歌《彩楼配》中之表段子“正月十五君民乐,唐朝发明唱秧歌,天子耍丑耍得好,正宫娘娘把头包”,此说乃民间传闻,史无可考;另一说源于清代著名文士吴锡麟的《新年杂咏》,其中说,秧歌是由宋代的“村田乐”演化而来,秧歌即插秧之歌;再一说源于宋元杂剧。从音乐发展、表演程序的角度考察,韩城秧歌明显受到宋元杂剧的影响,韩城秧歌在表演时,唱则不舞,舞则不唱。击乐伴奏时,唱时不敲,敲时不唱。

  韩城秧歌在清朝光绪年间进入鼎盛期。光绪二年(1876年),艺人韩敏卿带领秧歌班子进京,在皇宫中设有“秧歌教练”,专门教演秧歌。光绪二十五年,韩城知县吉冠英为接待清廷派来的钦差张启华,举办了一次韩城秧歌大会演,历时10天,共150位艺人登台表演,展示了韩城秧歌的迷人魅力和精湛艺术。

  这两次演出,成为韩城秧歌发展史上的两大盛事。

  韩城秧歌吸收了南方秧歌小调和秦腔、蒲剧、眉户等戏曲的不少“营养”,涌现出秧歌红艺人100多名。

  .

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,请退出

返回目录

若图片章节不正常,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(支持最新25章报错)

若章节正常,请不要点击报错,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

来源4:feil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