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繁体版
关灯
护眼
第一百九十五章 殇(求月票打赏)
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
    长安已经是第二年的暮春,柳絮翩翩,草长莺飞。

    这时候正是走马章台、追花逐月的好时候,不过,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心思的。

    房玄龄在看到了他第三个孙子出世后,在孩子的满月酒上多喝了那么几杯,用御医的话说,就是酒后体虚,又有风寒入体,第二天就发了高烧,卧床不起了。

    开始的时候,只是以为是受了风寒,听那些个所谓的资深大夫说了一通所谓的五行不调的道理,开了一些中规中矩的药方,也不过是好了那么一点,很快病势又沉重起来。

    李世民对这个一直跟着他的忠心臣子外加亲家一向是优容的,当下派出了御医,驻守梁国公府,专门为他诊断,并且,连膳食也是由御膳房提供,以为安慰。

    房玄龄一直以来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,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,史家说起唐朝的名相,首先便会想到他,总是说:唐代贤相,前有房杜,后有姚宋。唐人柳芳叹道:“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,及终相位,凡三十二年,天下号为贤相。然无迹可寻,德亦至矣。\\\\\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;王、魏征善谏,房玄龄赞其贤;李积、李靖善将兵,房玄龄行其道;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,理致太平,善归人主,真贤相也!房玄龄身处要职,然不跋扈,善始善终。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!”柳芳地评论可谓恰如其分,司马光、欧阳修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,都全文抄录。而明弘治十一年(1498年)所刻《历代古人像赞》中在玄龄公画像左上角所题对联一副:“辅相文皇功居第一,遗表之谏精忠贯日”。也是很好的注解。在凌烟阁二十四开国功臣中,他是唯一一个正儿八紧紧紧是以一介书生的身份位列其上的。他在李世民心目中的作用相当于汉高祖刘邦身边的萧何,李世民曾经公开称赞他:“筹谋帷幄。定社稷之功。”历代文人墨客莫不以他为榜样,晚唐诗人李贺在诗《南园》中感叹:“男儿何不带吴钩?收取关山五十州。请君暂上凌烟阁,若个书生万户侯?”那位后来风评并不算好地文人皮日休,早年即志在立功名、佐王治。追踪房玄龄、杜如晦的事业。他在《七爱诗.房杜二相国》中慷慨言道:“吾爱房与杜,贫贱共联步。\\\脱身抛乱世。策杖归真主。纵横握中算,左右天下务。肮脏无敌才,磊落不世遇。美矣名公卿,魁然真宰辅。黄阁三十年,清风一万古。巨业照国史。大勋镇王府。遂使后世民,至今受陶铸。粤吾少有志。敢蹑前贤路。苟得同其时,愿为执鞭竖。”

    而李世民自己也曾经为自己这个臣子赐诗,其中一首名为《赐房玄龄》用以颂扬、勉励房玄龄为国求贤:“太液仙舟迥,西园引上才。未晓征车度,鸡鸣关早开。”另外,还有一首《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》:“秋露凝高掌,朝光上翠微。参差丽双阙,照耀满重闱。仙驭随轮转,灵乌带影飞。临波光定彩,入隙有圆晖。还当葵霍志。倾叶自相依。”

    自古以来。君王赐诗乃是无上的恩宠,由此可见。房玄龄是如何深得圣眷了。

    房遗直兄弟二人告了假,每日里在家中伺候汤药,为老父忧心忡忡,短短几天,便憔悴了许多。高阳一直很自责,要不是自己要大张旗鼓地为刚出生的儿子办什么满月席,也就不会让自己地公公患病了。\\\\房遗爱一直安慰她,毕竟,这满月宴本来就是孩子的大事,怎么可能不办呢?倒是觉得自己太粗心了,居然一直没有关心父亲地身体。

    “父亲大人!”房遗直坐在床前的圆凳上,手里端着一碗黑乎乎的药,轻轻吹了吹,用勺子舀起一勺,递了过去,“该喝药了!”

    房玄龄头发散乱,几天时间,已经变得干枯,毫无光泽,他转头看着自己的长子,拒绝了他的搀扶,挣扎着坐起,微笑起来:“拿过来吧!”

    房遗直会意地将碗凑到了父亲地唇边,房玄龄一口气都喝了下去,只是有一些顺着唇角流了下来。

    房遗直赶紧拿出热毛巾,将流出来的药擦掉,又伸手扶住了房玄龄,将他身体放平,平躺下来,只在脑后垫了一个软枕。

    房玄龄脸色有些潮红,他喝了一口蜜水,除去了嘴里地苦味,然后轻笑起来:“这么多年,药总是库的!”

    “父亲大人!”房遗直陪着笑,“您曾经说过,良药苦

    房玄龄神情温柔:“是啊,那时候你还是个孩子,总是不肯吃药,你母亲怎么哄都没有用!那时候,是我硬灌下去的!”

    “那是儿子当时不懂事!”房遗直有些羞赧,他没想到这么久远的事情也会被父亲提起。\\\\

    “呵呵!”房玄龄低笑着,“人老了,总是喜欢回忆!”

    “父亲大人,您哪里算老了!您还要等着抱曾孙呢!”房遗爱正好进来,听得这句话,心里一酸,赶紧打岔道。

    “哈哈!”房玄龄被逗乐了,“你小子,从

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,请退出

返回目录

若图片章节不正常,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(支持最新25章报错)

若章节正常,请不要点击报错,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

来源4:88dush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