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繁体版
关灯
护眼
第七十七章 婚礼前2
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
        婚前两天,一些得到信儿的老亲戚便陆续到来了,张姓在向阳大队只留下父亲与大伯父这两支,老亲戚自然也是两家共同的亲戚,三年前叔叔结婚的时候其中一些也来过,再来时总要到父亲这来看看,寒暄着,忆往昔,叹今朝。

        每个过程都要见识一下张言这个下一代,张言有如道具般不停的过来见礼,不管认识不认识,都要透着亲热,其中有好几个小脚姑奶奶级别的,由小辈们搀着过来,人数上比叔叔结婚时多的多,一些连姑姑都要追忆半天才能排出应该怎么称呼。

        张言收获了一些糖果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五十年代一张床,六十年代一包糖,七十年代红宝书”的结婚模式不知不觉间淡去了,“只要成份好,旁的莫计较”唯成份论的婚恋的政治标准也没有了,人们没有人刻意探讨为什么,大概是因为这些没有“三转一响”来的实在。

        果然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。

        三年前叔叔的婚礼比起张树中的婚礼称得上寒酸。

        婚礼前一天,张言被带到大伯父家为张树中压炕。

        大门两侧各贴着一个红红的喜字。

        院子里临时搭建的灶台厨房正热火朝天的准备席面,不时传出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阵阵肉香,在这个缺少荤腥的年代格外勾引人。$君$子$堂$首$发$

        落忙地今天也都正式上任。帮忙邻里间借桌椅,到代销店推盘碗,邻居家也没有那么多盘子和碗供你借。红白喜事上通常到代销店去租,一个一天一分钱,打坏了原价赔偿,代销店的好买卖,用过了还回去还是原价卖,通过出租一两年成本就回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张树中的新房不在正方,三件厢房中地两间,大伯父家孩子多。正房不大方便。据说只是暂时在这里结婚,女方提出要房子的条件,否则不结婚,大伯父备下了砖瓦,以证明明年盖全砖瓦新房,反正他是砖厂副厂长,这种事对他来说小菜一碟。

        今后如婶子许桂英般的傻姑娘怕是越来越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张树中婚礼之所以如此轰动,主要是因为模仿了城里的习惯,在这个小村里第一次引入了“三转一响”彩礼的概念,三转。手表,自行车,缝纫机,一响是收音机。其中不乏媒人看人下菜,见风使舵的做法,大伯父家有条件,彩礼整理,写字台,写字台上摆放着砖头大小的一响,半导体收音机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对之前结婚概念革命性的颠覆,两节子红柜和一对红箱子已经不再是结婚的家具,向阳大队也许就从张树中开始,进入立柜时代。

        立柜两侧的门上镶嵌着画了图案的玻璃,对称的松鹤延年,此时人们过分的追求艺术美感,忽略了实用,过不了几年,怕是就要把图案玻璃换成一人高的水银镜,有助于穿衣打扮,暂时还没到关注外形美的时候。

        中年妇女招呼张言上炕,边上有瓜子和糖果,并叮嘱他和刘景礼,什么都不用做,只要坐着就可以,但千万不要把炕弄脏了,张言这才注意到,炕上铺的已经不是炕席,试试软硬度,下面应该是毛毡,上面铺了绣着龙凤呈祥的图案的红色布料,果然不差钱关于压炕,此时人们的观念里还是男孩子站主导地位,至于儿女双全,还是等到有了儿子之后再说吧,能够双全更好,不能的话,几个秃小子单全也没人责怪。所以压炕的通常是两个男孩。

        张言有一搭无一搭的应付着便宜舅妈的问话,眼睛瞟向窗外,外面已经在商量明早接媳妇的细节,婚车是张树中开着五十五拖拉机,不要小看这个走起来几里咣当的家伙,在这个年代可是实力的象征,如果这个年代的农村大马车接媳妇相当于后世的桑塔纳,那拖拉机就算得上奔驰。况且开拖拉机还是展示新郎的与众不同,双全齐美。

        接亲的人连新郎在内五个,对方新娘加上送亲的也是五个,回来正好十个人,双数,这些规矩张言当然不懂,只能看个热闹。

        (应该不算字数,求两个字:读音(ynyu或者是(ynyu俺们那的土话分别读,一声和四声,或者可能是一声或轻声,也许太方言了,一种野生植物,田野里或玉米地里,外形似于葡萄的小串,果实圆形,个头比绿豆稍大,比黄豆稍小,不熟时绿色,熟了紫色,能吃,很甜。有哪位知道吗?多谢。)



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,请退出

返回目录

若图片章节不正常,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(支持最新25章报错)

若章节正常,请不要点击报错,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

来源4:999wx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