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般的历史叙事中,大概是这样描述晋武帝司马炎的。
司马炎承祖父三代之经营,受魏禅让,取得帝位,是为晋武帝。晋武帝期间,承袭九品中正制、颁行户调式,征伐东吴,结束了三国分裂,实现了国家短暂的统一;罢废州郡武装,没有很好的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;大肆分封司马家族亲王,重用贾氏、杨氏外戚;发生了王石斗富、天下禁娶、羊车游幸、钱入私门等轶事;晋武帝最终将皇位传给“何不食肉糜”的白痴儿子司马衷,最终导致了外戚乱政、八王之乱、五胡乱华、永嘉之乱……西晋王朝很快就衰败灭亡了。
这样的描述并不能算错,但是,从这种叙述来看,司马炎简直就是一个扶不起的***,仅仅是运气好命好,居然混成了大一统的开国皇帝,又因为自己的错误决策,最终埋葬了西晋王朝,可以说是除了投胎技能满级之外,这位所谓的晋武帝司马炎简直一无是处。
在这里可以罗列司马炎的五宗罪:
一是自身经历不具备说服力,靠着祖父三代的庇佑,侥幸混成了开国皇帝。
二是在地方上大肆分封亲王,开历史倒车,导致帝国在骨肉相残中走向灭亡。
三是重用外戚,导致中央**外戚专权,外戚之间互相争斗,中央**乌烟瘴气。
四是选了个白痴儿子继承皇位,导致外戚乱政、八王之乱。
五是自己奢侈好色,人称“酒色天子”。
第一条是根本原因,正是由于司马炎没有创业者所经历的艰辛,最终成功的传奇色彩,而且司马炎的政治手段也比较温和,导致了司马炎的历史评价偏低,作为统一中国的开国皇帝,恐怕再也没有像司马炎跟杨坚这样存在感极低的皇帝了。
第五条则是皇帝的个人道德品质的问题,这个暂且抛到一边去,先不进行讨论。
但是,二三四项属于重大的国家政策,很值得讨论一下。而司马炎的政策,归纳总结,大体如下:
第一,确保本系掌握皇权(司马衷而非司马攸);
第二,让两大外戚并存于中央**(杨氏、贾氏);
第三,大肆分封亲王、让他们占据帝国最主要的地方资源(经济、政治、军事要地)
第四,让贵族代表进入中央(如卫瓘、荀勖等);
第五,贯彻九品中正制,摒弃寒门,形成了“上品无寒门”的人事格局。
综上五点,最终形成了皇室、外戚、宗室、贵族、地方、中央多股力量相互牵制、互相平衡,以实现皇权的高高在上政治模式。
乍一看觉得没什么问题,但是,仔细的一分析,你就会发现,司马炎摒弃寒门,在宗室贵族之间搞联谊,简直就是没事找事。
你司马炎作为皇帝完全可以开科举,用寒门子弟,把人财军政这些主要权利的进行分割,全部由没有门阀背影的人物任职,把外戚,宗室,贵族通通圈养起来,非要搞什么权力制衡,这就是典型的没事找事。
那么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呢?后来的宋,元,明,清都是这么做的,效果也非常的显著,那么,为什么到了西晋,这套方法就不管用了呢?
归根结底,这就是一个兵权要交给谁的问题,宗王势力强大的原因是因为带兵,司马炎给宗室子弟的就是刺史职位外加都督号。在西晋那样的年代里面,你兵权不交给宗室,就只能交给士族。大肆分封宗室就是为了跟士族抢夺兵权用的。在西晋时期,很多士族都是具有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的,如果没有诸王制衡的话,皇帝肯定就是士族手中的傀儡。
在刚刚结束了三国乱世没几年的那个还不算安定的时代,自己人总比他人稍微可靠一点,最后哪怕出现诸王叛乱,皇帝换给同姓总比换给异姓要好。这是一般人的思维。
在皇权相对衰弱的时期,但又有非常需要急迫的军事压力的情况下,宗室诸王带兵是相对保险的做法。王船山《读通
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,请退出
来源4:17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