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繁体版
关灯
护眼
第十九章 枪阵
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
        高原的六百步兵在城外三里的地方结成一个长方形的枪阵,一共三排,每排六百人,正面看起来倒也宽阔,只是薄弱了些。不过,目前也只能这样了。按说,步兵应该结成厚实的方阵,可敌人太多,若猬集在一处,自己兵力的薄弱就完全暴露在对手眼里。更助长了敌人的士气。

        陈留现在已经是一座空城,两万百姓正赶着羊在回家的路上。而城外的土地上,补种的庄稼已萌发新芽,远远看去淡淡一片嫩绿。到收获还有两三个月,而自己辛苦收集的百姓还得靠这一季的收获度过漫长的冬天。破坏是容易的,建设却是千难万阻。此刻的高原正想刚萌发的嫩芽,只要给他时间,就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,只要能挺过这一关。

        陈留城已经破败,已经没办法防守。如果呆在城里不出来,同敌人打巷战,不用一个时辰手头这点兵力就会被敌人消耗干净。还不如奋起一搏,对野战高原有着无比的信心。在冷兵器时代,数量的多寡并不是决定因素。

        刚才在城墙上大概估计了一下,山贼总人数约十万。除去老弱妇孺,壮年男子不在两万之下。同这么多人焦着在一起陷入混战显然是自寻死路。而且。敌人可以将人海展开,四面围攻,到时候,自己这六百人便不可遏制地陷入绝望。为了防止四面受敌,高原将军队摆在黄河故道边,高高的堤坝遮挡了敌人从这边进攻地路线。而右边则是前一段时间高原带人疏浚的灌溉渠,一共有三条,高原不认为这一群乱糟糟的敌人能够翻越这三条水渠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,山贼只能从正面同自己决战。

        通过黄镇和莫清前一段时间的侦察。高原知道,对面的山贼分成十来股,最大一股的头目叫梁云龙,今年三十出头。浙江人。祖籍河南,在落草为寇前本是辽东军户,后随洪承酬到山西剿匪,又随左良玉到了河南。后犯了军法。逃出军营,上山落草。朱仙镇大战之后,他聚拢了一批散兵后在鸡鸣山上拉起了杆子,后来随着流民的不断加入。手下膨胀到好几万人,不过,能战之兵也不过几千。骨干都是以前的明军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人口的膨胀。部队地供给出了大问题。他便寻思着拉队伍南下去投左良玉。

        左良玉逃往湖北之后不甘心失败,积极招兵买马。已经拉起了一支上万人的队伍。左将军给朝廷的奏章上说,希望朝廷能够提供二十万人的军饷。现在地朝廷早就是一只千疮百孔的大船,到处都要用钱,很自然地驳回了左良玉的不合理要求,只批了两万人的饷银。

        左将军现在虽然有上万人,兵士却不过千余,梁云龙认为,自己这次带这么多人过去,怎么也能弄个将军当当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从开封到湖北路途遥远,没有粮食,一步也走不动。听说陈留有大量地粮草辎重,却只有几百士兵。这样的一块肥肉落到自己嘴里,不咬一口实在可惜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梁云龙招集了各大山头的头领,提议合兵去打。

        众山贼都是穷疯了的,听说高原这里有粮食,如何不喜。当下,众人一拍即合,拖家带口,十万人马浩荡而行,杀向陈留。

        太阳从东方出来,慢慢升上天空,陈留军和山贼一南一北,视线都不受影响,在如此晴好地天气里,虽然相隔一里,彼此的情况却一目了然。

        高原军都静静地站着,队列严整。而对面则如同一道滚滚而来的海潮,黑压压看不到尽头,没有旌旗、没有鼓乐,只嘈杂地哄闹声。

        手搭凉棚看过去,对面地山贼黑乎乎一片,看不到任何金属地反光,显然,敌人手中没有武器。他们都拿着木棍和竹竿,有的手中只甚至只拿着一条破旧地口袋。而回头看看自己手下的身边,第一排长矛手都是一身三十来斤重的铁甲,腰上别着一把雁翎刀。他们的头盔拉得很低,突出的帽檐下是一张张满是汗水的脸。这样的钢铁装备,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,普通兵器根本无法对他们造成伤害,更别说对面那群叫花子一样的山贼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后面两排的士兵,虽然没有第一排的装备那么精良,却也是一身棉甲,头上系着额巾。棉甲上的铁钉在阳光下闪成一片。

        在烈日之下,高原的军队通体闪亮,透出一股冰冷的杀气。

        天空碧蓝通透,山贼已经发现了高原这支人数不多的军队,散开的队伍聚拢在一起,朝灌溉渠和黄河故道之间的这条狭窄通道涌来。一声呐喊,山贼的前锋,约一万青壮端着削尖的木棍加快速度猛扑过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干旱的土地上腾起一团黄色烟尘,高高升空,眼前变得朦胧。
<

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,请退出

返回目录

若图片章节不正常,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(支持最新25章报错)

若章节正常,请不要点击报错,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

来源4:999wxcom